這幾年在邁向國際化下
台灣各地的公車客運開始於行先下加註中文英譯
以方便外國人來台後 可以比較容易知道這班車的起迄點
不過同時卻可以發現台灣在地名英譯上出現的怪現象
也就是同時出現多種不同的拼音方式
目前台灣常見的中文拼音有:
注音二式、威妥瑪、漢語拼音、通用拼音等

過去台灣統一使用注音二式做為地名音譯時的拼音
但近幾年來也出現不同的拼音 使得各地方所使用的拼音出現差異
這幾年來 在中國不斷發展的情況下
使得許多外國人也開始接觸中文
而中國所使用的漢語拼音就成了最早接觸的一種中文拼音方式
台灣一直以來在政治的考量下 與中國使用不一樣的拼音發式
不過兩岸儘管都是使用中文 但在發音上已經有些許差異
(維基百科: 中文拼音列表)

於是在拼音上就出現下面這種情況:
1.台灣在發音上已經與中國略為不同 為了保有自己的獨特性 所以需要用一套跟中國不一樣的拼音方式
2.這種英譯主要還是提供給外國人所使用 所以為了國際化最好還是採用與中國一樣的漢語拼音

而在這兩個論調下
就發生台灣拼音方式越來越亂的狀況
基本上在縣市名稱還不會有差異 然而在鄉鎮市或者是更小的地名上就會出現相當大的差異


1)新竹客運 中壢=龍潭


2)中興巴士 台北=中壢
由圖1跟圖2對照 不同間公司對同一地名有不同的拼音:
新竹客運的中壢為"J"hongli 而中興巴士則為"Z"hongli
另外國光客運對中壢的拼音則為"C"hongli


3)台北客運 99


4)台北客運310
由圖3跟圖4對照 同樣為台北客運
在行先板的地名上都有板橋  但卻有Ban"c"iao跟Ban"q"iao兩種拼音

由上面兩個例子來說
如果說同一地名都無法做統一而各自解釋的話
又何必談邁向國際化?
更何況還有更多同樣一個音確有不同拼音的狀況發生
如:西螺 公西 西港
同樣有"ㄒ一"音但在拼音上卻會有"S"i "Hs"i跟"Sh"i
站在政治的角度來看 這實在是各有所好 各取所需
但是站在使用者的立場來看 這真的是相當紊亂毫無規則

不過從另外一個方向來看
台灣公車客運的行先是否真有要加註英文之必要?


5)以台北的中興六族和首都客運為例
其LED行先格式為上中文下為英文
但有的時候連起訖點的中文都看不清楚了 更別說下面擠成一團的英譯


6)再來看看南台灣的高雄客運
高雄客運在這一方面其實還算是蠻用心的 不少車輛行先都會做起訖點及其英譯
但因為行先板放置位置 有的時候連行先版本身都看不清楚了
更別說幾乎被擋死的英譯


7)記得幾年前好像是台北市政府要求 所以所有公車都必須加註英譯
這算是非常沒效果的實例...三重客運大部分的車輛行先框本來就不大
導致行先板在加註英譯後更顯擁擠 中文都不見得看得清楚了 更甭提那一串英文
不過後來三重客運的新版行先又換成全中文了


8)最後來看看身為歐美國家的加拿大...
根據前年去加拿大所拍的照片及一點印象
通常行先僅顯示路線番號及目前開往的方向


其實講這些 還是希望台灣的地名英譯可以統一起來
不要因為某些"特別"的理由而特立獨行...
那樣也只是顯得本身的狹隘...

====完====

後記:
之所會有這篇 是因為最近開始改照片檔名以方便找照片
但是在找地名英譯時真的相當麻煩
車子上的行先板是一種 道路指示牌又是一種 鄉鎮市本身用的又是一種...
還有更小的地名甚至是找不到 = =a
譬如說要不是整理到有新營客運的照片 壓跟不會只到什麼是"果毅後"...etc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ap32aa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9)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