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_9101  




這是篇放了四年都還沒PO出來的文章...
可是當看到有些廢文一直轉PO,身為一個車迷,應該就自己所知的來撥亂反正
而不是看著那種文章一直充斥,
多少相關從業人員兢兢業業地在崗位上工作,可是都被那些劣質文章說得一文不值,
著實叫人感到難過與不值得!
我想反正大家都自認為都是專家,
所以這邊也來當一下鍵盤專家來講台灣的遊覽車安全吧!

台灣一直以來都是要發生事故後,才會開始對於現行制度才有所檢討,
在遊覽車安全也不例外!
譬如說已經好幾十年前的健康幼稚園遊覽車火燒車,到近年的梅嶺、仰德大道翻車事故......
每次事故發生後才讓大家覺得:喔!?原來遊覽車這麼不安全喔!?
於是政府就開始著手研究怎麼讓遊覽車更安全,但是最後的決策卻又會那麼點腦殘,
最後又間接導致之後的事故再發生。
這邊就幾點大家最常說的來討論:

首先是車齡,也是這次交通部說考慮要放寬的項目
自從梅嶺遊覽車事故以後,部分機關像是教育部跟觀光局開始「建議」遊覽車車齡
讓許多業者為了跑這些學校包車,只好買較為便宜的車款以因應所謂的車齡限制
縱使主管的交通部一再說這不是交通部說的。
但是這幾年下來也讓民眾形成一個慣性:就是我要訂車就一定要在幾年以內的車,
而超過這車齡的就是老車,老車就是不安全,
這很明顯的就是種謬論,車輛安不安全並非完全依照車齡而定論,
而是在乎於車輛的保養能否確實!
唯可惜之處在於台灣目前對於車輛保養沒有訂出一個標準來讓人檢視

有人說台灣遊覽車車高太高了 安全性有問題

上圖為Setra S431DT(圖來自wikipedia) 
Setra是德國的巴士廠,目前屬於Daimler集團的一員,這款S431DT高度為4m,一般作為長途巴士使用
依照台灣霉體或是冥嘴甚至是網路上某些文章的標準肯定是:啊!這車好高啊 一定不安全!

IMG_0403  
上圖為Hino S'elega
以台灣人最愛取經的日本來說 Hino S'elega算是日本常見的遊覽車車款
而S'elega又還有低版跟高版的,照片中這款是低版的就已經是3.5m,高版的則是來到3.75m
跟台灣的遊覽車基本上相同高度

其實台灣從2007年起新出廠的車輛都限高3.5m!
車輛高度已經被壓縮很多,實際上也跟國外一般的所謂的「單層」遊覽車高度差不多
只是台灣習慣在車側裝窗條,看起來像雙層而已 
有些謬論還說為什麼不能拿低底盤公車當遊覽車?
但是很明顯就有一個問題就是遊覽車之所以車廂甲板層會高,有一個很大的原因就是要放行李
拿低底盤車當遊覽車,試問行李要放在哪裡?
當然也回到台灣人長久的習慣就是車要氣派!
拿那種真的看起來是單層的車,就會常會被說是:我明明租的是遊覽車,為什麼開一台客運/公車來載?


譬如說這款BX212  就外觀上"很符合"某些人想像中不高的"單層" 的要求
但現實上就是不怎麼討喜

最後就是台灣車體廠很爛或是拼裝車的問題
台灣車體廠真的很爛嗎?
台灣現在車輛安全檢驗與法規相當完備,甚至有些地方還很奇葩,
現有的車體廠有十來家,有大有小,有做工精緻的也有比較抱歉的,
但是現階段能通過試驗投入生產,都還是有一定的水平在,
有人說為什麼台灣不能進原裝車?
這是個大哉問,當然也是有幾個很簡單的答案
1.法規問題:以歐美系廠來說,車輛標準寬是2.55m,但是台灣是2.5m,
再來歐美的車輛總重設定也比台灣法規上限的17頓還高,以MAN的車款來說,新的車款總重可以來到19頓
但是台灣法規限定只有17頓,這2頓的差距也是會影響到車輛配置的
2.車價問題:直接進口原裝大客車進來,光繳進口關稅跟貨物稅加一加,一輛車大概就直逼2000萬台幣了
以現行台灣市場來看,消費者租遊覽車要車價低又想要新車,根本沒有業者能承受這車價

而媒體那至於許多不懂裝懂的汽車專家、學界或官界都會說台灣的遊覽車是「拼裝車」
如此不斷放送以至於社會大眾也都如此認為,
那真的台灣的遊覽車都是拼裝車囉?說出這種論點的就是標準的半瓶水,
你會說空中巴士那至於波音那種從各地不同廠商不同工廠已經將機翼、機身等等裝好後再送到最終工廠的飛機說是拼裝飛機嗎?
其實甚麼叫做「原廠車」什麼是「拼裝車」 這個定義在大客車的部分跟小客車就有落差了,
很多人只會拿小車的那一套用在大客車說底盤進口台灣組裝車身的就是拼裝車,
但是實際上在大客車市場中,底盤跟車身分屬兩家不同的廠商是司空見慣的事,全世界皆然!
台灣常常可以看到遊覽車車身噴上一行「歐洲原裝進口」
雖然部分是司機自己貼來唬乘客,
但絕大部分也還是真的用歐洲的車款底盤,諸如來自瑞典的Scania或是Volvo底盤,你要說他錯嗎?
在大客車的是世界裡有所謂「整體式」或是說「全承載」,也就是說沒有這輛車沒有「底盤」,
譬如說前面提到的Setra或是台灣還有的MCI便是例子,
「整體式」或是說「全承載」的這類車雖然沒有底盤,
但是透過精密計算,將車輛骨架來分擔底盤大樑的功能,當然這類型的車價格也就不斐,
於是更多的是底盤與車身分開來生產的,
如果這邊用以小客車的原廠的概念大概就會是Toyota底盤要配Toyota自己的車身,
不可能出現Toyota的底盤裝上Nissan的車身,
但是大客車的世界裡並不像小客車這樣,反而是有專業分工的存在,
如底盤商負責底盤,另外買家可以自己再行選擇自己喜歡的車身組裝廠,
以歐洲來說,就有一間相當大的車身廠-Irizar,
該車身廠便會以Scania、MAN、Volvo等底盤廠的底盤來打造車輛,
不過這類概念以台灣人無知的觀點來說,恐怕就不能說是原廠車了,
更甚者,前面說到所謂「整體式」大客車,那更像拼裝車了,
因為有的車廠並沒有出產引擎、變速箱等等機構,
像是引擎就可以選擇Cummins、MAN、Paccar等等廠商提供的引擎,
變速箱也有ZF、Voith或是Allison等廠商的,
也就會造就同一個造型的車,但是內在是完全不一樣情況,
用台灣許多汽車專家或是甚麼學者的觀點來說,這根本就是百分之百的「拼裝車」!

IMG_2308.jpg
圖為Scania K400IB4x2NB的底盤
實際上底盤與車身分開組裝反而才是常態,而不應該說成拼裝


一台巴士怎麼從無到有?
可以看看這部影片:
https://youtu.be/tNdNu_k1csA
MAN是德國重車廠,也出產許多巴士
大抵上除了有比較好的防鏽設備還有流水線生產外,
台灣大部分的車體廠組裝也是如此的,
可是這種工法在台灣就會被一堆不懂裝懂的人說是手工的,是拼裝的,外面包一層蒙皮而已

而自從國光號採用來自美國MCI所生產的車輛之後
這種一般被人稱為「灰狗巴士」的車彷彿成為台灣最安全的客車的象徵
甚至有些人把這種車當神般崇敬,彷彿好像撞不爛,摔不壞一般
於是每當出事的時候就會有些人說如果是MCI的話就不會這樣blahblah,真的相當可笑
更好笑的就是很多人會說這是一體成型的車,
拜託!這車也是依樣一根根骨架慢慢立起來的!
一體成型的車,你是要直接3D列印還是用模子灌出來嗎?
小客車或許可以啦,但是大客車現在並沒有出現喔

IMG_1381
MCI這種美國長途巴士進到台灣有其背景因素,可是偏偏有些人就很愛拿這種車來說嘴
美國因為地幅廣闊,跨洲巴士有時會行經杳無人煙的地方
美式這種車款只是在事故發生後,增加一些被動保護而已
但是當然在youtube也可以找到下面這種畫面
http://www.youtube.com/watch?v=bROS7HtxQ0M 
因為有跨洲長途需求,也造就了跟其他地方不一樣的大客車產業
總是拿美國車來類比台灣也絕對不合適
每次一有事故,就會說台灣遊覽車不像灰狗巴士一樣,這種人出門應該搭坦克才是

台灣遊覽車實際上並不差,但是為什麼還是會發生重大事故?
首先來講整個市場環境的問題:
在政府和霉體不斷灌輸的情況下,「新就是好」成為很多人租車的首要選擇,
一輛遊覽車在保養得宜的狀態下,行駛個15~20年是很正常的事,
但是消費者一方面車價要便宜,一方面又要新車,使得業者為了要回本,而買低價車款充作遊覽車
以台灣多山路的道路環境,低價車款因為缺乏輔助設備,像是輔助剎車、ABS等等,抑或是懸吊設計上的不同,
使得出現剎車不靈或是翻車之類的事故
不過據說明年開始新出廠遊覽車必須強制裝備輔助剎車、ABS等等系統,或許這方面可以獲得解答
 

IMG_3570.jpg
三軸車,一般俗稱八腳車,比一般雙軸車款更穩 (圖為日統客運的 Volvo B12T)
可是在台灣現在這種變態的市場環境下,願意用這種車款的業者或車主越來越少了
這種車現在的造價至少千萬,又因為多一組輪軸,消耗也比一般車輛多,讓這種車逐漸從台灣消失中


有些論點說台灣靠行遊覽車太多是造成事故的因素,
可是真的接觸這個圈子後,才知道實際上許多的靠行車主反而比公司車還來的顧車
甚至更願意花大錢買更好的車輛,畢竟車主們已經不是把車當車而是當家或是家人了
當然如何更妥善得去管理靠行車輛是可以去討論的議題
但是把事故太多推到靠行車輛上是不合理的,更何況近幾次的重大事故多是所謂的公司車,又特別是專載陸客的

有些人對台灣電子花車式的遊覽車很嗤之以鼻,實際上應該對這種人更嗤之以鼻才是
與其責怪這些,不如要求相關主管機關能讓法規更完備,更符合要求
而車體廠本著於對車輛安全,也應該將車身組裝過程做得更加精緻,特別是配線的部分
台灣相關規定就現行其實已經很完備了,所有車輛打造都必須通過車測中心檢驗才能進行,
除此之外車內所用的相關材料也是得通過車測中心的檢驗,
如何讓這些規定能精益求精,讓車商或是業者不用為了一些奇葩的規則而逕行更改車輛
這也是現在應該研究探討的課題
但是像網路上某些文章說甚麼遊覽車A柱太細啊,遊覽車是移動棺材啊
真的根本危言聳聽,唯恐天下不亂

Br3_647AD(2).jpg
還有些言論說台灣的遊覽車是卡車底盤改裝的,
不過台灣所有的甲類大客車(軸距逾4公尺)的車輛都是巴士底盤,
部分乙類大客車(軸距未逾4公尺、核定總車重少於4.5頓)的車款因為市場空缺的關係,
而出現以卡車底盤為底,再由車體廠打造車身的出現,過去這種車輛因為車輛安全設備不足而出事(像司馬庫斯事件
不過用卡車底盤改裝成巴士有那麼糟嗎?其實不然!若是車輛主動安全設備夠的話,事實上並無不可
其實國外也是有用卡車底盤直接改做為遊覽車的情況,因為有些時候必須因地制宜的
所以這一部分就必須靠車輛檢驗單位的審核了

每次看到一發生事故,霉體就捕風捉影
一堆不了解這生態的「專家」就開始大放厥詞
然後「冥嘴」也開始信口雌黃,弄得這行業好像如此不堪,
身為在這圈子混著麼久的車迷,總覺得應該出來發篇文章才對

有人說這篇都在婊人,沒有提出問題的解決方式,
可是現實就是現階段很多人討論的東西根本就放錯重點,甚至是誤導人!
解決方式其實大家都有提了,相關規定其實也都有,可是總還是有人偷吃步
台灣有先進的大客車安全檢驗,卻沒有跟上腳步的法規,這也是老問題了
大家其實也都知道很多事故都是人因的,車輛反而是其次,
可是一碰到事故的時候卻只檢討車,人為的部分卻永遠擱在一旁,過了一陣子又被淡忘
譬如說眾所皆知陸客團一條龍、在短短幾天內上山下海的環島行程,
這問題從開放陸客來台後就一直在討論,可是有解決嗎?
另外台灣大客車駕駛工時過長的問題也一直存在,有解決嗎?
車輛安全的部分能靠著更嚴格的安全檢驗更完善的法規來改善,
可是屬於人因得很多牽扯到整個大環境因素
舉個例來說:
油價一降就有人乃至於媒體就開始說油價降了,為什麼客運票價不降?
然後就有民代開始施壓交通部要求客運票價降價,但是雖然油價佔客運營運成本不少的比例,
可是還有其他像人事成本、車輛維修零件等等等的成本,
當票價降價後,勢必要從其他地方節省開支來維持營運,譬如說節省人事成本
於是駕駛員額不足,要維持班次只能讓既有的駕駛加班行駛,這樣的狀況就是現時台灣發生的情形
可是票價一漲,類似的言論又會不斷發聲
又以遊覽車業來說,前面有提過的,大家又要車資便宜,又要新車,
如此循環下,只能慶幸還是有些業者願意花大錢買好車,而不是只用廉價底盤
也只能慶幸很多駕駛都很用心地在顧車,讓乘客開開心心出門平平安安回家

要提解決方式?結構性的問題要怎麼解決


想靠杯的實在太多了
其他想到再補好了,先發文再說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ap32aa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7)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