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晚入住長江黃金一號後
當晚仍停靠在重慶港邊 直到早上6點多開船啟航
早上起床的時候 船已經在航程上了
因甫離開重慶港邊 還沒進入三峽範圍 所以此時兩岸風景尚屬寬闊...
1)在這一段的長江兩岸時常會看到這個水位表
也是因為三峽大壩建設之後所設立的
三峽大壩上游蓄水夏季因防汛需要 蓄水水位為150~160m間
到了冬季則是蓄水至175m 也是最終目標蓄水水位
2)沿著長江航道兩側會看到這種航道指標船 供船隻確認航道所在
遠遠看很多人還以為這船是無人船會動 近看才發現原來已經固定在哪
3)長江自古就有其重要的運輸地位存在
但過去受限於水位水象等等 使得大型船隻頂多只能到宜昌便必須換由小型船隻接駁
而且從三峽這段水勢湍急 船隻不意逆流上行 成為運輸的一大阻礙
但因為三峽大壩的建設 讓長江三峽段變成了一個湖面 水勢趨緩
同時又因大壩蓄水後水位上升使得較大噸位的船隻能更深入長江的上游
使得貨物人員能比往日輕鬆的自重慶到長江口間穿梭
在整個長江旅遊的航程中 不時可以看到這種貨櫃船或是散裝船等等貨輪
4)除了貨輪之外 當然遊輪也是不少
通常這類遊輪都是在重慶到宜昌間往返 做為觀賞三峽景緻用
一趟往返剛好一個禮拜
重慶載遊客下行觀賞長江三峽後 到宜昌換一批新遊客上行觀賞長江三峽
5)駛抵遊輪的靠岸遊覽第一站-酆都鬼城
船頭特寫...旁邊這個圖案是重慶的城市標誌 取作"人人重慶"
將"庆"以兩個人相疊得型像表示
6)酆都鬼城位在豐都縣名山街道上
但名山街道在三峽大壩工程中搬遷至對岸的三合街道 也就是這張照片中高樓林立的地方
原本的名山則淹沒在長江水底
而鬼城因為地勢較高而倖免於遭水淹沒的慘劇
7)這次搭乘的長江黃金一號全貌
甫於今年5/28下水首航而已
8)中國神曲之鄉-酆都鬼城入口
酆都鬼城是人們想像所謂"陰曹地府"的景象而建立的
這個地方相傳是個靈氣甚重的地方 過去曾有高人在此修道成仙
但是因為口耳相傳間的誤會 以及文書上記載的錯誤
再加上後世小說不斷的的渲染 讓酆都逐漸沾染上"鬼城"的印象
於是後人也不斷在這依陰曹地府的想像建築而成為今天模樣
9)在入口處會先看到白無常的銅像
頭上帽子寫著"你也來了"
10)這是奈何橋 橋上有兩個"小鬼"站崗
看這工作也蠻辛苦的 而且參觀那天也蠻熱的
在外面幾分鐘就滿身汗了 更何況這兩位應該要在這站個一天
奇怪 這邊奈何橋沒有孟婆 XD
11)四字一體 四個字分別為: 善 呈 和跟唯
共用中間一個口字
12)鬼門關
兩側有諸多鬼的模樣...
13)望鄉台
傳說鬼魂在黃泉路上徘徊時 會來望鄉台在看家鄉一眼才會真的進入陰曹做最後審判
14)天子殿
陰曹地府裡的天子當然是閻羅王
15)閻羅王像
旁邊還有陰曹地府的文武百官
16)天子殿山門背後寫著"幽都"二字
17)外面還有一座樓台
不過沒再過去看了
上面這些是第三天的行程
接下來都在航程途中了
第四天開始變天了 一早就下起雨來
但也因此降溫變得比較涼爽
18)第四天早上參觀白帝城
這邊是要上岸換車去白帝城的地方
19)白帝城原本是一面靠山 三面環水的樣貌
不過在三峽大壩蓄水後 白帝城就變成了孤島
確切來說白帝城是照片中這整個"島" 在水面下其實還有許多遺址
而島上中間有個白帝廟也是今天一般所說的"白帝城"
20)此為夔門
也就是長江三峽的上游入口 也是三峽當中瞿塘峽的一部分
而白帝城正好能凝視這處峽谷 也增加白帝城的戰略地位
夔門左右分別為赤甲山與白鹽山相對立 也有"夔門天下雄"之稱
目前人民幣10元鈔票上便有夔門之圖
21)白帝城上的白帝廟 也就是現今所認為的白帝城
白帝城由兩漢之間即新朝時期的公孫述所建立
而劉備稱帝為蜀漢昭烈帝的同年 關羽因樊城之戰戰敗遭東吳所殺 也使蜀漢失去荊州同時蜀漢與東吳兩國關係也因此交惡
劉備後以報關羽之仇名義出兵東吳意在奪回荊州之地 卻因東吳拒戰以逸待勞
兩軍相持半年下來導致劉備軍隊疲憊不堪缺乏鬥志 最後東吳大都督陸遜使以火攻 讓蜀漢軍隊大敗
劉備狼狽撤回白帝城一病不起 而在此託孤給諸葛亮
而這一段白地託孤的故事也是大家所熟知的 也讓白帝城也為大家所知
白帝城也有不少詩人在詩中有所提到
最有名的莫過於李白的"朝發白帝城"一詩 "朝辭白帝彩雲間 千里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 輕舟已過萬重山"
白帝城內有許多碑文 還有劉備及其將領的雕塑...
22)此為瞿塘峽一景
瞿塘峽以宏偉壯觀所著稱 兩側高山挺拔 江面也突然面得狹窄
不過現在因為三峽大壩蓄水後 使得景觀已與以前大有不同
照片中可以看到左側山坡上植被到一個高度後就變成礫石了 那一個區域也就是長江三峽大壩冬季蓄水至滿水位後的水位高度
瞿塘峽全長8公里 是三峽中最短的一處峽谷
23)離開瞿塘峽之後隨後前往小三峽
小三峽在巫山縣境內的大寧河 由龍門峽、鐵棺峽和滴翠峽所組成
這是小三峽景區的入口 進入小三峽遊覽時還要再換成比較小的觀光船
24)這是入口處的龍門峽一景
25)回看龍門峽入口
26)整個航程中 時常會碰到這種小船
這是當地漁民所用的小舟
27)由於當天下過雨 所以自山壁而下的瀑布水量特別豐富
據導遊說法平時頂是涓涓細流而已
28)這邊是羅家寨
相傳有羅姓人家在此為子建書齋唸書
之後羅家的這位孩子也成功的考取功名 後來也讓不少在趕考路途的讀書人在此留宿借讀
而許多人也在考試中取得很好的成績 因而羅家寨在地方上也傳出了許多佳話
現在為了重現過去"蜀道難 難於上青天"的景象 這一段開始重修棧道 未來可能會開放給遊客使用
舊有的棧道其實淹沒在水面下30公尺處...
29)照片右側上方就是現在在修建的棧道
30)小三峽的一個特點 莫過於懸棺
懸棺是長江此區域的住民-巴人所放置
照片中間就是一具懸棺
懸棺到現在是如何放置上去的 仍是一大謎團
有懸掛到定位的說法 也有說是本有修建棧道以為放置懸棺
但到目前仍未有確切的解答
30)當地漁民正在撈魚
拍這張照片時 旁邊還有幾個人在游泳
31)當我們的觀光船靠岸後
當地的漁民馬上一擁而上 兜售他們所撈的溪蝦
其實小三峽進去後還有個小小三峽的景點
小小三峽還要再換小船進去遊覽 不過因為下過大雨後溪水暴漲使的這個遊覽行程被迫取消
32)離開小三峽後隨即進入巫峽
巫峽全長42公里 以巫山12峰所著名
可惜經過此段時恰巧下起大雨 而無緣清楚得觀賞巫山12峰
不過一般來講巫峽便以雲霧繚繞為名
唐代詩人元稹便有一首詩題到"曾經滄海難為水 除卻巫山不是雲"一句
將巫山(即巫峽)終年雲霧繚繞之景描繪出來
其實三峽這一段照片也拍得不少
不過拍來拍去總覺得不如實際去看 才能顯的壯觀美麗...(汗
====待續====